漫威宇宙中,有一種物體充滿神秘感,它就是《雷神》中的彩虹橋。這條五光十色的橋,以類似蟲洞的方式打通了空間隧道,將物體從宇宙某處瞬間傳送到另一邊,打破時空界限。
在知識世界,這種時空限制同樣被打破。當一種叫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技術進入課堂,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與世界連通起來,在大數(shù)據(jù)、人工智能、物聯(lián)網(wǎng)等技術加持下,學生同樣擁有了劃破知識時空的技能。
在這個技術打造的“無邊界學習圈”里,不僅世界5000年文化沉淀的“百科全書”,還有寫滿浩瀚星海的“云上圖書館”,甚至在一位校長的課堂上,還出現(xiàn)了可以接收來自銀河系外宇宙射線的“接收器”。
而這位追求前沿、高效、個性化教育的校長,正是原北京四中校長、北京金融街潤澤學?傂iL劉長銘。
他認為,教育更重要的使命是激發(fā)一個人主動進取、主動學習的精神,保持強烈的使命感和敏銳的思考力,劉長銘還將這種新的教學與課程理念帶入課堂。
他曾開設一門課程,是讓學生主動將手機、平板電腦帶入課堂,因為在他看來,技術熏陶帶來的最大優(yōu)勢,正是把學習的物理空間擴大化,突破了教育和學習者的時空邊界,這與下面要講的故事不謀而合。
打造沒有圍欄的課堂
司馬光砸缸是我們從小就熟知的歷史故事,更因為教科書的宣傳而深入人心。
當只有7歲的司馬光能在這么慌亂的時刻,舉起石頭砸向水缸從而救出掉進水里的小伙伴,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變通的重要性,更寓意了學習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無界。
就像打破的是缸,得到的卻是實踐與寶貴的經(jīng)驗。
正如今天以手機、電腦為代表的電子終端設備進入課堂,在劉長銘校長看來,其實打造的正是一個“無邊界的學習圈”,不在于設備的形式,更重要的是它們能提供的價值,這種技術最大的優(yōu)勢就是拓展了教育的邊界,突破教育和學習者的時空限制,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學習到任何所需要的知識。
英特爾物聯(lián)網(wǎng)事業(yè)部教育及企業(yè)行業(yè)總經(jīng)理黃薇同樣認為,借助電子終端設備這樣一個恰當?shù)墓ぞ,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,讓學生更容易找到學習的樂趣。
因為傳統(tǒng)的課堂是在一個封閉的物理空間里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,雖可以排除外界環(huán)境對教育教學的干擾,但也因此容易導致教育教學與真實世界真正生活產(chǎn)生一定程度的分離。
隨著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動計劃》的發(fā)布,技術為課堂邊界突破提供更多可能。當移動互聯(lián)技術進入課堂,線上線下的資源被打通,課堂就不再是封閉的圍欄,個人終端設備更像一個入口,將學生帶到課室外的天地,同時也將外界的信息帶入課堂,將多元觀點帶進課堂,拉近學習與生活、理論與實踐的距離。
當然,教育絕不僅是滿足“授人以魚”,更要做到“授人以漁”。正如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——好的先生不是教書,不是教學生,乃是教學生學。
對此,黃薇表示,在學校課堂中利用電子終端來輔助教學,其實更重要的是培養(yǎng)學生自主學習能力,這種打通線上線下資源,突破知識邊界的 “云上圖書館”,實際上為學生掌握21世紀技能提供了捷徑。
更智慧的“教”與“學”
繼高考過后,另一國產(chǎn)大片即將接檔,它就是期末考試。講述的是一群少年分別與語、數(shù)、英、政、史、地、生、物、化等幾座大山激烈抗爭的故事。論期末考試前幾天是什么狀態(tài)?過來人:都是淚!
復習到位了嗎?知識點都記牢了嗎?能比期中考試有進步吧?
上述緊張的備戰(zhàn)狀態(tài)并不陌生,這種“填鴨式教育”是當今中國教育常見的現(xiàn)象。這是因為傳統(tǒng)課堂一直沿用1000多年留下的教學方式,大部分時間教師是一言堂,老師拼命講,學生拼命記,結果是老師累,學生苦,社會對教育不滿意。培養(yǎng)出的學生缺乏創(chuàng)造力,社會適應能力不足。
在這種情況下,如何打破“應試教育”的魔咒,完成向新時代教育的轉換,成為每一個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“我希望將來的技術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有更多的應用,使學習的過程成為一個快樂的過程,成為一個探究的過程!痹趧㈤L銘校長看來,讓學生主動愛上學習遠比老師在背后灌輸式教學更有效。
這就如同水力發(fā)電,學生的學習欲望是河流的源頭,學生源頭沒有水,老師卻拼命在建設下游的發(fā)電工程,顯然與常態(tài)違背。真正的教育,不應該是禁錮,而是要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,用技術去解放學生,給學生提供更大的自由學習的時間和空間,讓學生更好地接觸資源。
就像千年前,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斷言,哲學之所以出現(xiàn),是因為人們本身想要知道周圍的一切是什么。這樣的論述似乎成為了個性化學習的一個關鍵源頭。
作為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”,不止是老師,乃至校園管理者,也應該拋開“分數(shù)標桿”,將有限的精力更多投放在學生個性化教學之上,而這時技術加持,也縮短夢想與現(xiàn)實的差距。
比如教師一些重復性工作閱卷、備課,可以依靠智慧課堂來實現(xiàn);針對上課內容,通過電子白板更簡單高效呈現(xiàn);針對師生課堂互動,通過場景化的小設備更利于掌握學生狀態(tài);針對校園管理,通過人臉識別、門禁等技術更方便管理。
其實,英特爾一直致力于攜手各大合作伙伴為教育行業(yè)打造上述場景。
正如黃薇所言,英特爾是一家希望“用技術幫助不同角色的人實現(xiàn)他們更有價值的事情”的數(shù)據(jù)驅動型公司,基于英特爾計算平臺的智慧校園、智慧教室、智慧課堂三位一體的教育端到端解決方案,能夠幫助學生和老師真正解決痛點,幫助老師從教師變成導師,讓學生從學習者變?yōu)閯?chuàng)造者。
讓教育更公平更有質量
今年伊始,一則《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》的新聞刷爆朋友圈:貧困縣的農(nóng)村學生,通過網(wǎng)絡直播課,接受到頂級中學的優(yōu)質教育,最終成功考入名校。
究竟,這塊屏幕真的有這么神奇嗎?其實不然。
有著多年教學經(jīng)驗的劉長銘校長表示,信息技術的確在推進教育均衡發(fā)展方面提供一種幫助,有些優(yōu)質的教育資源可以通過技術平臺向各地去輻射,這一點很好,但他也對“均衡”的定義有所保留。
因為地域的差異,成長環(huán)境的不同,這就為教育提出了新思考,突破知識空間的邊界,要資源互補,其實更要因地制宜。
“比如我有一個朋友,他是農(nóng)村留守兒童學校的校長,他們開發(fā)了山水田園課程,我覺得真正的農(nóng)村孩子需要這樣的課程,他需要依據(jù)周圍的生活環(huán)境和學習環(huán)境來生長和開發(fā)出適合他認知特點的課程,”劉長銘認為,這將是未來教育的一個發(fā)展方向,利用網(wǎng)絡不只是針對學生學習,針對教師知識的傳遞,技術同樣有著更大的發(fā)揮空間。
所以,再回看可能改變命運的“這塊屏幕”,或許有了新的啟發(fā)。
技術不是萬能的,單純靠一塊屏并不能實現(xiàn)人們想要的教育公平,但沒有這塊屏也不太行,因為“這塊屏”背后所代表的直播技術,還包括了大數(shù)據(jù)、AI、物聯(lián)網(wǎng)等技術,它們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,讓教育公平不再僅僅依靠政策扶持緩慢靠近,而是以一種較為快速的方式、更有質量的在各個邊遠的鄉(xiāng)村滲透著。
其實,在實現(xiàn)教育資源均衡這方面,英特爾做了很多努力;谟⑻貭栍嬎闫脚_的錄播系統(tǒng)解決方案,集錄播系統(tǒng)和可交互白板功能于一體,可全面支持線上與線下教育,協(xié)助解決師資與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,大力推動了提升教育信息化步伐。
黃薇也堅信,在教育信息化和數(shù)字校園發(fā)展日漸成熟之下,未來的教育將是一個技術與設備、人與教育資源的高度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教育新生態(tài)。
未來教育,不只是一桌一椅、黑板粉筆,它更充滿智慧。